等一等,我是需要再想一想的孩子

· 每週一紋

小宥,是個即將升上小學的大班男孩。從小開始,他就是個認真又有點小固執的孩子,對新事物總習慣先觀察、自己想清楚了,才願意開口或動作。

幼稚園裡,小宥很懂規則,老師交代的事情,他總是按部就班地完成,安靜且細心。只是,一旦遇到需要自己創意發揮、或是要自己主動提出想法的活動,他總顯得有些遲疑,甚至小聲到幾乎聽不見。

小宥特別喜歡看圖、做拼圖、畫圖,當眼睛可以看到清楚的資訊時,他就能很快理解並表現得不錯。但如果只靠聽指令,或是要即時用口頭說明,他常常慢半拍,或者乾脆不說。

在家裡,爸爸媽媽對小宥抱有很高的期望。希望他不只是乖乖聽話,更能在小學裡主動表達、積極參與。於是,媽媽為他報名了寫作班,爸爸則常常在吃飯時練習問答,希望刺激小宥的表達能力。
眼看小學開學的日子越來越近,爸爸媽媽一方面期待著小宥可以迎來新的成長,一方面又忍不住擔心:這個習慣慢慢思考、喜歡看圖勝過說話的小男孩,是否能夠適應小學裡快節奏、多互動的學習生活呢?

Section image
Section image

●目標憧憬優的小孩喜歡給自己小任務,完成後會有成就感。

●體覺辨識資料補,7歲的孩子容易出現握筆太緊或太松,寫作業肌肉操作會顯得比較費力。

●邏輯推理口語表達資料為補,7歲的孩子容易出現講話跳躍、不容易把事情講清楚,被問到想法或原因時,常用「不知道」「還好」等簡短回答,不容易具體說明等。
●7歲視覺聽覺資料都是佳的特質,具有在學習中遇到看到的、聽到的訊息,能比較準確接收和理解,視覺與聽覺共同作用,有助於課堂學習、故事理解、指令記憶,學習效率相對佳。

Section image


老師,我家孩子馬上就要上小學了,但他總是慢慢思考,不積極,不愛說話,到時候去了小學肯定是不行的呀,到底該怎麼辦呢?

Section image

小宥媽媽,你好,根據小宥的《多元智能優勢測評》報告來看,建議建議重點以幼學前準備事項為重點。

1. 讓孩子自己設定「小目標」, 引導孩子每天或每週設定一個簡單可達成的小目標,孩子自己選擇的目標,會更有意願堅持完成。

例如:「今天自己整理好書包」、「這周每天準時到校」。

2. 陪孩子明確記錄,目標優的孩子看到自己累積的努力,會有更強的動力往下挑戰。

例如:可以製作小任務表或成就牆,每完成一個目標就貼上星星或貼紙。

3. 適時給予具體、正向的回饋,具體的肯定,能讓孩子感覺自己的努力被真正看見,更願意為下一個目標努力。

例如:當孩子完成目標時,不只說「好棒」,而是具體描述:「你每天記得帶功課,真的很有責任感!」

4. 透過手部小肌肉活動提升動作穩定度,比如練習拼圖、捏黏土、玩穿珠子、剪紙,這些活動能幫助提高手眼協調和手部力量。

5. 安排日常小運動,增強身體協調感,比如跳繩、平衡木走直線、踢球、單腳站立這類活動,每天玩一點,讓孩子自然強化身體控制力。

6. 用「引導問題」代替「開放問題」,給明確選項,説明孩子練習組織表達。
比如:少問:「你覺得呢?」

多用問的方式:「你喜歡藍色還是紅色?」、「這個故事裡誰幫了誰呢?」

7. 每天固定一個完「說故事」小任務,

比如:讓孩子練習講一件今天發生的小事或編一個小故事,重點是順序清楚就好,不要求華麗用詞。
比如給一張情境圖(例如:一個人在下雨沒帶傘),請孩子描述「發生了什麼」和「接下來會怎樣」,訓練觀察+推理+表達。

8. 同步「看+聽」的學習設計, 讓孩子一邊聽指令或故事,一邊搭配看圖片、文字或流程圖。
例如學數學,可以用口頭說明+視覺化的步驟圖,説明牛牛更快理解與記憶。

9. 鼓勵「自我講解+畫圖表達」, 同時用到聽覺記憶+視覺輸出,加深理解,也訓練組織能力。
比如:學到新東西時,請孩子用自己的話說一次,再畫個簡單的小圖
比如:玩找不同、尋寶圖、指令遊戲這類活動,能自然強化他的視聽整合能力,未來上課聽講、做題目時會更穩定又集

Section image


結語


在孩子的成長路上,有一些孩子總是悄悄地、慢慢地前行。他們不像別的孩子那樣急著發言,也不會在第一時間舉手搶答;他們總是用眼睛仔細觀察,用心靜靜體會,等到內在的世界慢慢建構好,才會慢慢伸出手,輕輕開口。這樣的孩子,不是沒有想法,也不是缺乏能力,而是他們的心靈,需要更多時間去感受,需要更多空間去整理。他們屬於慢熱型的探索者,用自己的節奏認識世界、理解人群、建立信任。


Section image

只是,在這個節奏飛快、講求即時反應與積極表現的社會裡,這樣的特質,有時候容易被誤解為「不積極」、「太被動」、「不夠自信」。作為父母,我們自然會有焦慮。
我們擔心孩子在小學這樣講求節奏感與團體配合的環境中,會不會跟不上?會不會不被老師注意?會不會在人群中被忽略?


但請相信,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一場比快的競賽,而是一場尋找自己步調的旅程。
那些靜靜觀察、慢慢累積的孩子,也許起步得晚一些,但他們的根系,卻往往紮得更深、更穩。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我們能給他們最好的禮物,不是一味催促,不是拿別人的速度作為標準,而是溫柔地陪伴,耐心地守望,相信每一次他們的沉默與觀察,其實都是內在力量的積累。

當孩子猶豫時,給他一點時間;

當孩子沉默時,給他一點空間;
當孩子願意邁出一小步時,給他最大的肯定與支持。

這份溫柔與理解,會成為他們未來面對世界時,最堅實的底氣。親愛的父母們,讓我們陪孩子走過屬於他自己的節奏,看著他,在愛與信任中,一點一滴長成最獨特、最閃耀的自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