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遠26歲,心理學系畢業,從大學時期起就立下志願,要走進體制內,成為一位穩定又能助人的心理工作者。
畢業後,他沒有急著找工作,而是選擇專心準備公職考試。這條路不輕鬆,尤其是當身邊同學一個個進入職場、薪水穩定時,他卻仍每天與書本為伍,默默地在時間的縫隙中努力。
考試的過程中,他經歷了幾次落榜,情緒也曾跌宕。幸好,父母給予一定的理解與尊重,從不逼他「趕快工作」,反而在生活上默默支援,讓他得以安心備考。
雖然外界偶爾會問:「還沒上榜啊?」「要不要邊工作邊考?」但小遠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。他說:「我想要一份可以走長遠的工作,也想把心理學真正用在助人上。」
除了備考,小遠也不放棄自我探索。他偶爾參加線上心理學課程、自學簡報技巧,甚至幫朋友規劃情緒紓壓方案。他說:「這段備考期就像在耕田,雖然表面看不到成果,但我知道種子已經種下去了。」
對他而言,等待不是停滯,而是蓄力。小遠正在用行動告訴自己,也告訴世界:真正的穩定,是紮根以後再出發。

●模仿型性格其特質在學習面,仰賴觀察與模仿實例,對範本、口訣、結構化教材吸收力強。
●邏輯力與表達力佳,其特質擅長理解概念、統整重點與條列說明,適合答申論題或情境題。
●體覺操控力佳,其特質肢體律動性好,適合手寫筆記、身體記憶方式學習。
●聽覺辨識力佳,其特質擅長聽覺學習,可透過語音吸收知識,理解概念層次深。
●敏感度 35(高敏感型),其特質對環境變化、他人眼光、考試失誤等特別敏感,情緒易波動,容易受擾失焦。

老師,我偶爾也會被外界影響而感到焦慮,老師可以幫我分析一下,未來在備考方面該怎麼提分呢?

小遠,你好,根據你的《多元智慧優勢測評》報告來看,建議如下:
1、 應多使用高分學長姐筆記、考取經驗談影片、歷屆優答卷進行模仿吸收;
2、找到固定頻道或師資風格穩定的教學資源,重複聽、重複練,建立「題型感」。
3、善用「角色扮演式背誦」:像在教別人一樣,口說知識點,有效強化記憶與邏輯。
4、建議加強申論題範本練習,練習「架構+觀點+例子」三段式表達。
5、考前兩周可密集練習「限時30分鐘內寫出3段式回答」,提升應考速度與條理度。
6、練習「你問我答」的類比對話,有助強化口語思考與臨場反應。
7、搭配「重寫重記練習法」記誦公式、診斷分類、量表定義等,效果佳。
8、使用白板筆或大張紙寫大字練習重點,讓「動手」成為記憶過程。
9、建議定期更換學習姿勢(站立讀書、慢走聽音訊)減少久坐疲勞、提升活力。
10、使用語音筆記或手機錄音自講自答,反覆播放強化記憶。
11、善用 Podcast、線上課程重播,設定固定時間聽課,當作行動學習。
12、聽完立即說出3點重點內容,可提升記憶率與理解度。
13、建立固定學習環境(如:圖書館特定座位、固定燈光與音樂),降低環境干擾。
14、每日規劃情緒緩衝時段,如晚間散步10分鐘、靜坐冥想5分鐘,排解過度警覺。
遇考前焦慮可用「一行寫下焦慮+三行寫出對策」幫助情緒轉化為行動策略。

结语
结语
在這個節奏愈來愈快、選擇愈來愈多的時代,年輕人常被催促著「趕快有收入」、「趕快有方向」、「趕快看起來成功」。然而,有些人選擇走上一條不那麼快、但更踏實的路。他們不是沒有目標,而是清楚自己在等待什麼、在準備什麼。他們知道,一份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,不只是為了收入,更是一種責任、一種長期投入的生命選擇。

設立目標,從來不是喊口號。真正有力量的目標,不是別人替你設好的,而是經過自我思考後,願意為之承擔過程的。一個對未來有期待的人,往往也會對當下的努力保持清醒。他明白,想要的是什麼,就要為那個「想要」付出代價,包括時間、挫折、與等待。
責任感,不只是對外的承諾,更是對自己的信任與堅持。當一個人願意靜下來備考、願意規劃未來、願意延後享樂,那份沉穩的力量,其實就是責任感的表現。而這樣的力量,不會立刻讓人閃耀,卻會讓人在關鍵時刻,有足夠的根基穩住自己。
很多時候,社會習慣用外在成就來衡量年輕人的進度,但真正的成長,往往發生在那些不被看見的日日夜夜。一個人能否抵住誘惑、耐住孤獨、堅定方向,決定了他能走多遠。慢不代表落後,只要方向正確,每一步都是在前進。
在人生的長跑中,與其急於證明,不如穩穩地準備。有明確目標的人,內心就不會被外界拉走;有責任感的人,即使還在等待,也已經走在實現夢想的路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