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之間的無聲戰爭

· 每週一紋

小義一回到家,總是急匆匆地沖進房間,打開電腦開始玩遊戲,彷佛那是他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刻。媽媽試過許多次想要改變這個習慣,卻總是碰了壁。
每當她站在門口輕聲呼喚:“小義,關掉電腦,來吃飯吧。”
小義不是假裝沒聽見,就是回一句冷冷的“等一下。”
若催促多了,他還會帶著情緒地說:“不要吵我!”
緊接著重重關上房門。
看著孩子沉迷在虛擬世界,學習成績也逐漸下滑,媽媽的心情從焦急轉為無力。忍不住情緒爆發時,她大聲責備:“就是因為天天玩電腦才考不好!”
小義卻回應得毫不在意,甚至脫口而出:“我頭腦不好,是遺傳的!”

這一句話像利箭般刺痛了媽媽的心。
近來,母子間的對話總是充滿了火藥味。媽媽想靠近,卻似乎被一道無形的牆擋在外面。即使她努力冷靜溝通,只要提到遊戲或功課,小義就迅速關起心門。
日子一天天過去,媽媽感到無比焦慮,也深深困惑:該怎麼走進孩子的世界,重新搭起那座快要斷裂的橋呢?

Section image


Section image

小義溝通管理、創造領導優,他內心有想達成事情的強烈驅動,可喜歡從「表現自己」的角度,進行電腦技能引導。

態度不佳、口語好、會頂嘴、又正逢青春期、情緒數值為高敏感的孩子,父母別急著正面交鋒,先穩住自己的情緒,青春期的孩子口才好,情緒上頭時又容易「逞一時之快」,如果家長情緒也立刻上來,往往只是互相傷害。

Section image


老師,到底應該怎麼做,才能修復跟孩子的關係呢?真的很擔心他的學習成績,該怎麼提升呢?

Section image


小義媽媽,你好,根據小義的《多元智慧優勢測評》報告來看,建議如下:

1、 幫他設立清楚的階段目標,比如:「完成一個小型遊戲介紹PPT」、「做一部自己剪輯的遊戲影片」,讓電腦成為挑戰自我、展現成果的平臺。

2、可以設計成「小作品成果牆」、「階段性任務列表」,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記錄或展示出來,讓他感覺自己越來越靠近更大的目標。

3、 從「興趣→技能」自然轉換, 不直接壓制遊戲,而是借力使力。

例如:喜歡打遊戲引導學習做遊戲紀錄剪輯;喜歡電競世界引導學習簡單的影音剪輯、直播架設;喜歡虛擬社交引導練習線上溝通與管理

4、把玩電腦從純粹的「消耗」轉成「創造」,而不是直接打壓。

5、 聽到頂嘴時,先深呼吸,暫緩回應,可以用一句:「我聽見了,我們等會兒再說。」先冷卻氣氛,避免正面衝突升級。

分清楚「情緒」與「內容」,聚焦真正要處理的問題

6、不要只糾結態度,試著聽出背後的訊息,頂嘴時,孩子的態度可能很差,但話裡有時其實藏著真實的不滿或需求。

父母需要這麼說:「你是不是覺得太累了?所以才不想馬上做?」

這樣才能真正回到問題本身,避免每次都變成情緒對撞。

7、青春期孩子需要感受到界線清楚,但又不能靠情緒勒索或威脅。設定清楚又一致的底線,堅持原則但不情緒化。

比如:事先約定好規則(如尊重基本禮貌、完成基本責任),一旦踩線,冷靜但堅定執行後果,例如「講話不尊重,今天晚上的手機使用時間扣除30分鐘」。

8、最後,如何借助報表資料給予學習方向建議如下:

思考力強: 能夠分析、推理、組織訊息,很適合處理資訊邏輯、規劃流程、簡單的策略設計。

  • 聽覺型+認知型,透過「聽」來吸收訊息容易,對講解式學習反應好。
  • 空間能力補,複雜的3D繪圖、視覺設計細節較弱,不適合走重繪圖的路線。

電腦興趣強,有內驅力,適合在「電腦相關但偏邏輯/操作/管理類」領域深耕。

  • 另外,已是中學3年級成績中後,要在短時間內提升分數考進普通高中較為困難,適合就讀的高中職科別建議如下:

1. 資訊科、資訊應用科、網頁設計科;

資訊操作+系統規劃+資料處理,需要邏輯清晰、有耐性,符合他的邏輯推理優勢。

2. 數字科技應用科、智慧生活科技科;

結合科技與實務應用,重邏輯思維、流程操作,適合他條理清晰、推理敏銳的特性。

3. 商業經營科、行銷企劃科;

溝通管理+創造領導+邏輯推理優,能把事情規劃好、簡報好,也能負責活動流程設計、資料包告撰寫,非常適合走商業管理路線。

Section image


結語


在越來越多家庭裡,我們看到類似小義的身影。

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,與父母的對話越來越少,與電腦螢幕的連結卻越來越深。

每一次關心,都演變成爭執;每一次提醒,都換來冷漠或頂撞。

父母焦慮地看著孩子的成績下滑,心急如焚,卻又無力改變現狀。

面對即將到來的中考,這樣的家庭問題變得更尖銳:

成績不上不下,興趣偏偏集中在電腦和虛擬世界,繼續傳統升學之路似乎困難重重,轉向職業高中又充滿疑慮和不甘。

但也許,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。喜歡電腦,不見得是壞事。

那可能是孩子面對現實壓力時,所找到的一條喘息之路;

也是他對未來潛在興趣和能力的一種初步展現。

對於這類型的孩子,如果在中考後轉向職業高中,選擇資訊應用、多媒體設計、數位科技等方向,

不僅可以延續他們對電腦的熱情,還能將這份熱情逐步引導成為具體的專業技能。

而且,相比于繼續在傳統升學體系中掙扎,進入適合自己的領域發展,
反而更能喚回孩子的自信,重新建立他們與父母、與世界的連結。

Section image


當然,轉向職校並不代表放棄。

它是另一種形式的出發,是根據孩子的特質和興趣,重新找到一條能走得穩、走得長遠的路。

對父母而言,更重要的是放下比較與焦慮的心情,不要再把升學視為唯一的成功標準。

要看到:孩子需要的,不是被貼標籤的未來,而是能在自己的節奏中成長、在自己的領域裡發光的機會。

與其繼續在衝突與壓力中彼此消耗,不如試著重新認識眼前的孩子

一個正在努力尋找自己位置,渴望被理解的少年。

電腦螢幕不必是隔絕親子的牆,職校也不必是無奈的退路。

它們,都可以成為新的起點,「轉個彎,孩子依然可以走向屬於自己的光。」

只要我們願意打開心,給孩子另一種被看見、被成就的可能。



艾爾發皮紋讀書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