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祺是位高三男生,成績長期處於中下游。父母希望他選擇理科發展,理由是「理科出路多」,小祺也點頭同意,卻並非出自興趣,而是因為「背英文太痛苦」,他總覺得自己背單詞很慢,每次考試錯一堆單字題,讓他對語言產生了深深的挫敗感。
平時,他話不多,但若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事,立刻會表現出強烈的自我立場,甚至當媽媽說:「你多看幾遍就記得了」,他會不屑地回:「你們大人就是會騙人。」媽媽嘗試理解他的困難,但每每溝通都演變成「我說你不信,你說我不懂」的僵局。
生活中,他經常因為「看不到」東西而著急——書桌上的筆、剛放下的手機,常常在眼前卻說找不到。老師也反映他觀察細節與抓題目中的關鍵訊息能力不佳,導致理科雖選了,卻成績始終不見起色。
表面上,小祺好像有自己的主張,但內心其實也是矛盾與不安的。他想改變,但又常以否定他人的方式保護自己。站在高三這個節點,他的學習路好曲折

●認知型性格其特質自我意識強烈,不易接受別人意見,若未被理解,易封閉或冷漠應對。
●邏輯力與表達力為補,且屬逆向類型其特質對傳統標準答案式學習抗拒強,喜歡「自己想出來」、對反思性與顛覆性問題更有興趣。
●聽覺辨識力佳其特質適合聽講學習,對聲音指令、語言解釋理解力高於圖像與文字。●體覺操控與感受力佳其特質動手能力佳,透過做、演練、實作來優於閱讀或死記。
●敏感度中高敏感型其特質外在看似冷靜,但內在情緒豐富,對被否定或失敗反應較深,容易反芻情緒。

: 老師,我也想幫孩子改善壞習慣,提升成績,但是不知道該怎麼跟他溝通了,也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幫助他和引導他,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嗎

1、內心建議:
- 練習寫「三行日記」:今天讓我不開心的是……我想到的解法是……我最想對自己說的一句話是……(建立情緒出口,避免憋成怒氣)
- 家長可嘗試「開放式提問」而非指令,例如:「你自己覺得,還有什麼方式幫得上你?」
2、學習方法建議:
- 採用倒推式學習:先看題目→猜測答案邏輯→再回推概念,而非死背理論。
- 善用「為什麼這個答案錯了?」這類問題激發他內在推理動力。
- 鼓勵他建立「錯題收藏本」,記錄不是正確答案,而是自己的「理解偏差」。
- 使用語音筆記App錄下重點筆記,自我反復播放。
- 聽力學習搭配說出重點:一邊聽課、一邊練習「一句話摘要」強化記憶與理解。
- 可試試 「用手畫邏輯圖」或「思維導圖學習法」,邊畫邊記,比單看更易記憶與理解。
- 可參與體驗式、互動式教學(例如線上操作題庫、模擬作答練習)讓他動起來學。
3、平穩建議:
- 安排固定的情緒沉澱時段(如每晚固定20分鐘散步+聽音樂),讓他把情緒與壓力沉澱,不必談,只要靜。
- 推薦接觸音樂、繪畫等感官輸出形式,為他找回一種不被評價的表達空間。

結語
結語
在高三的這一年,許多孩子並不是真的「不想學」,而是「想學卻學不起來」。他們有心,但當記不住、看不懂、抓不到重點時,心裡的不安與挫敗感就悄悄累積起來。這種感覺,就像身在一場長跑比賽裡,明明已經氣喘吁吁,卻還被旁人不停催促:「你得跑快一點,再撐一下就到了。」
對父母而言,選擇理科、考取高分,是出於一片良苦用心,他們希望孩子未來就業更穩定、更有選擇權。然而對於正在經歷「我明明很努力,卻總學不好」的孩子來說,這份期望若未被翻譯成理解與陪伴,反而容易變成壓力與誤解的來源。
許多高三學生表面叛逆,實則是對自我能力的懷疑。他們以否定的語氣回應父母,說:「你說的我不信」,但真正想表達的,或許是:「我怕再相信又失敗。」在這個人生重要的轉捩點上,他們內心其實比任何人都更焦慮,卻又不知道該如何說出來。
高考固然重要,但它從來不該是人生的唯一解。每個孩子都有他適合的方向與節奏,不擅長考試的孩子,並不代表未來沒有發光的可能。如果一個孩子的優勢在實作、在手感、在圖像、在創意,那麼不走高考這條路,也可以走出屬於他的精彩。

與其強求孩子走一條看似「安全」卻學得痛苦的路,不如一起探索那條能讓他有動力、有意義地走下去的方向。因為真正的人生成就,不是比誰考得高,而是看誰能在人生中持續地走對自己的路。
艾爾發皮紋讀書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