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志47歲,做健身器材設計已經20多年了,上一份工作一待就是20年,但那段時間其實他很壓抑。雖然腦子裡常有很多想法,可是老是被主管打槍、同事也不支持,久了他就乾脆什麼都不說,變得越來越順從,什麼都配合,內心其實滿不是滋味的,常常覺得自己懷才不遇。
後來換了現在這家公司,老闆對他很好,給他很多空間、也願意聽他的專業。但可能是之前的經驗太深,他變得很容易懷疑自己,常常一個想法還沒說出口就先想「這樣講會不會被笑?」「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多事?」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。
其實他不是沒能力,也不是沒機會,而是他太看重別人怎麼看他,久了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了。太太說他現在整天在滑手機看別人的留言,連孩子跟他說話他都沒注意,家庭互動變得很淡。他也知道自己卡住了,但就是找不到重新出發的那個力氣。

●空間補的定義代表在腦中建構立體畫面、旋轉物體、預想動線或空間比例變化的能力較弱。在沒有具體實物或圖像輔助的情況下,很難「想像出來」、「畫出來」、「預判結果」。
●模仿型性格定義不擅長「創新」,但一旦有參考對象、模仿對標,就能快速上手並優化。
●邏輯與表達佳定義擅長另類思考與說理,若缺乏支持環境,加上前公司的陰影出現不敢說出與眾不同的想法。●TRC 111屬於按部就班型,適合穩定有序的環境與明確階段任務,缺乏流程時容易茫然或焦慮。
●體覺操控與感受皆為補,較無法從實體試用中獲得太多「身體回饋」,容易在設計時缺乏肌感與使用者角度。●敏感度34高敏感型,對人際氣氛與評價反應敏銳,容易放大他人不悅或不接納的訊號,久而久之產生自我否定

: 老師,我感覺自己被卡住了,不知道該怎麼改變,能給我一些建議麼

阿志,你好,根據你的《多元智慧優勢測評》報告來看,建議如下:
1、大量觀摩「動態示範」影片取代平面圖紙吸收;
2、每週固定觀察3支國外健身器材操作影片。
3、整理筆記:「這台器材的重點設計是什麼?」→建立自己的空間語彙庫。
4、允許自己先看再做,大量觀摩國際影音健身器材內容是提升能力的途徑
5、和主管建立討論機制,「每週提一個微創意概念,不求執行,只求討論」,降低「想法被打槍」的壓力,慢慢找回安全感。
6、自我提問訓練:「如果不是這樣設計,還有什麼反方向可以試?」讓逆向變成創意,而非變成壓力。
7、設計時先把創意寫成故事對話或影片腳本(類比使用情境),再回推設計結構,有助於提升信心與邏輯整合度。
8、給自己設定「每週三步驟任務卡」,讓靈感與行動之間建立可預測節奏(如:觀摩 → 整理 → 提一小案)。
9、在職場中可尋求「明確任務邊界」與回饋時點,避免一味等待或自我懷疑。
10、建議與實際使用者建立回饋對話機制,例如邀請健身教練測試產品、訪談使用心得,由他從中統整需求。
11、使用沉浸式影片素材作為設計參考,多觀察使用流程影片與國際評測,而非過度依賴自身體驗。
12、為自己建立「被誤解不等於我錯了」的自我緩衝語句比如:「他只是沒理解,不是我沒價值」。
13、每天列出「我今天至少做對的1件事」,幫助聚焦成就而非只記住失敗。
14、若伴侶不理解,建議透過書信或文字溝通,比面對面更能避開情緒碰撞,也能溫和表達內心狀態。

結語
結語
47歲是人生一個微妙的轉彎點,不再年輕,卻還背著許多重責。在職場上也許不再拼搏升遷,卻仍背負著責任與產值;在家庭中,可能正處於「上有老、下有小」的夾層角色,成了每個人都依賴卻無人問候的那一位。看似穩定,其實內心常常一片吵雜。
這時的職業選擇,往往不是單純為了夢想,而是現實與價值感的拉扯。有時,我們會懷疑自己是否還有轉彎的可能,也會擔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趕得上時代的變化。但其實,這階段的價值不在於「跟誰競爭」,而是「靠自己整合」。我們可以開始問:我還想在職場留下什麼樣的影響?我還能怎麼用經驗創造貢獻?
至於家庭,有時不是不想溝通,而是太習慣當那個撐住一切的人,久了也就忘了怎麼表達脆弱。但再強大的人,也需要理解與被照顧。願我們在扛起家庭責任的同時,也允許自己偶爾卸下角色,回到那個只屬於自己的空間裡,安靜、誠實地問自己:「我好嗎?」

能力,不該只是效率與產能的代名詞。到了這個年紀,真正的能力,是懂得選擇、懂得說不、懂得放過自己。責任,不是壓得人喘不過氣的枷鎖,而是有能力照顧好自己後,才有餘力照顧別人的行動。
人生不是一路沖,而是階段性的調整與覺察。47歲不是結束,也不是停滯,而是一段從「必須」轉向「選擇」的黃金時期。穩住內在的力量,我們還能走得更遠,也活得更深。
艾爾發皮紋讀書
